7月21日,青岛科技大学与山东亘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暨高性能锂电用系列化学品项目签约仪式在威海市举行。校企双方共签订7.7亿元合作项目,是目前山东省单笔金额最高的校企合作项目,双方将在新能源、精细化工、绿色化工等方面加强合作。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波,省教育厅总督学仲红波,威海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孔凡萍,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伟、校长陈克正等出席签约仪式。
仪式上,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与山东亘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业军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高性能锂电用系列化学品项目合作协议。
校企双方围绕工艺绿色化、本质安全化、生产连续化、装备自动化、资源循环化的产业需求,共签约5个项目,技术转让经费总计7.7亿元,这也是目前为止山东省单笔最高金额的校企合作项目。据悉,项目全部实施后,将分别建设万吨生产装置预计年出售的收益总额60.1亿元,年利税总额24.695亿元。
青岛科技大学作为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多年来从始至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发展的策略,依托化工、橡胶等传统优势特色学科,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融合”特色发展之路,成为全省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领跑者。创造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的“青科大模式”,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据不完全统计,青岛科技大学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达到了8家,校友担任董事长的上市企业34家,并孵化了300余家科学技术创新企业,为山东省创造了超过1100亿元产值,这是学校多年来从始至终坚持开放办学、坚持市场主导、坚持激励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写实。
此次校企7.7亿元合作项目的签约落地,是青岛科技大学“政产学研融合”的又一成功写照。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精神,按照《山东省“十四五”科学技术创新规划》和《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部署,立足于山东,服务于全国,发挥技术创新在化工产业中的战略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以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共性瓶颈问题为导向,本着以科技软实力撬动经济硬实力的思想,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建立“化工医生”精准诊断、靶向治疗的技术创新理念和化工全过程精准控制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模式,以化工生产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为目标,构建从化学语言到工艺语言、工艺语言到工程语言、工程语言到控制语言、控制语言到智慧语言的精细化工绿色清洁技术创新体系,为推动山东省化工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山东省核心竞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一所普通的省属本科院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创新能量?青岛科技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做法?记者来到青岛科技大学一探究竟。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伟表示:“在青岛科技大学教师中一直盛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找校长找市场’。面向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以‘接地气’的方式寻求发展是我们科研工作者们一致认同的工作准则。”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青岛科技大学就大胆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主动将科研成果对接转让给企业,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而获得成果转让费用,进而反哺教学科研。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鼓励教师聚焦产业需求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回答创新方面“0-1”的问题,在学校内部夯实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
“鼓励校办企业改制、教师创办公司,让从事技术兼职的老师既能拿学校工资,又能享受公司待遇——‘放水养鱼’,点燃了广大师生的创业热情,也为青岛科技大学日后政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奠定了基础。”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说。
20世纪90年代末,青岛科技大学(原青岛化工学院)四方校区附近的郑州路上,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几十家小公司,这些小公司的经营者,绝大多数是青岛科技大学的老师。
“1988年,我负责学校的实验室,为了把实验室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成立了科技研发企业,前后转让了100多个项目,但成功率极低。”袁仲雪既是青岛科技大学教授,也是软控股份创始人、赛轮集团董事长。
1999年,未解决学校科研成果转不了、转不好,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等明显问题,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作出决定:面向市场经济,用民营的体制自己干。
最先取得突破的,就是袁仲雪。2000年,在原校办企业基础上,袁仲雪和一帮老师自筹资金成立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核心项目是由青科大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密炼机上辅机项目孵化而来。2006年,青岛软控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青科大原始占股8%),这是青岛第一家民营上市企业,也是山东省第一家由省属高校校办企业成长起来的上市公司。如今,已是全球轮胎装备制造业中产品链最完整的公司,成为橡胶机械行业的引领者。
此后,青岛科技大学先后成立10余家学科性公司,陆续推动或支撑软控股份、赛轮集团、海泰科等8家公司实现上市;先后孵化300余家科技型企业,这中间还包括158家橡胶轮胎产业链相关企业。
青岛科技大学探索将科技成果“植入”企业,形成了“鼓励教师推出成果—带土移植—注册学科性公司—转化成果创造效益—教师股权激励—技术再创新再升级”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青岛科技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一方面立足校内“放水养鱼”,另一方面,面向校外,破除围墙,联合政府、企业、行业主动融入产业高质量发展,回答创新方面“1-N”的问题,也就是以大学为核心,形成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成果转化生态。这使得青岛科技大学以全产业链塑造的形式打破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不同轨道上的固态运行,通过讲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科学链故事,填补了源头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似近实远的距离,绘就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产业链”的“青科大谱系”。
“做好顶层设计是实现政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的关键。”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说,“是否有利于团队建设、是否有利于行业进步、是否有利于学校发展,是青科大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工作的准则。”
在政策保障上,青岛科技大学先后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18项规章制度,为开展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保障,给科研人员松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激励教师聚焦社会需求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方面,加大收益激励。学校规定,横向经费日常支配由牵头教授全权负责。2017年学校从海尔科大纳米公司股权中收益200余万元,根据政策规定,70%奖励给课题组,30%划归完成人所在学院。另一方面,畅通晋升渠道。学校坚决破除“五唯”,在职称晋升方面设立成果转化型教授,实施单列评审,近三年横向到账经费或收益达300万元(理工)或100万元(人文)可以直评教授,达100万元或30万元可参评副教授。
领导带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青岛科技大学慢慢的变成了家常便饭。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成果管理、技术转移等工作。学校领导组团带队,每年定期召集优势学科科研精英组成科技“博士行”“教授团”等深入企业举行成果发布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签订科技攻关合同。
校长陈克正经常带队深入企业组织合作交流。近几来,他先后带队前往万华集团、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山东尚舜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寻求合作,并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共建科创中心等协议。2020年,他带队去青科大校友企业新华制药考察,交流之余,陈克正还不忘推介青科大教授朱兆友的一个项目,促成双方签下千万级的科研成果转换大单。朱兆友创建教授的布洛芬清洁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将布洛芬产能由2700吨/年提升到10000吨/年,每年减排废弃物10000吨以上,支撑新华制药建成世界最大的布洛芬生产基地,使我国布洛芬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布洛芬生产的变革性技术进步,实现了原料药生产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目标,近3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1.60亿元,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从“不找校长找市场”到“校长带着打市场”,陈克正和记者说,进入新发展阶段,学校领导有了新的角色定位:要组团带队,为老师们创新创业背书,为校企合作、协同攻关牵线搭桥。
青岛科技大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观,建设一流孵化载体,打造橡胶谷、科技园、新材料基地等创业孵化平台。学校拥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采用政校企金多主体的参与机制,实行占股不控股的市场化运营。截止到目前,注册“学科性公司”近80家、孵化科技型企业3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蓝海股权上市6家企业。
青岛科技大学通过孵化高质量转化成果,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学校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进入了国家队水平。2020年专利转让244件,列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第57位;2021年专利转让366件,列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第52位;2022年专利转让476件,列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第52位。学校获评2021年“山东省高价值专利培育单位”。
青岛科技大学深入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青科大模式”。
成果转化运行模式一为:技术入股组建学科性公司——上市公司。软控股份是青岛科技大学以科技成果技术入股组建学科性公司模式支撑行业发展的典范,是学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特色示范之一。学校逐步形成了“推出成果-注册学科性公司-公司上市-股权激励-技术升级”的成果转化路径。例如学校3位专家以“密炼机上辅机项目”组建了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橡胶机械行业的引领者。技术入股培育科大隆腾“环流式旋风分离器”工程技术成为行业典范,科大有志开发“移动医疗产品体系”成为“互联网+智慧医疗”行业的领头雁。
成果转化运行模式二为:科技成果转让+持续技术服务。1998年,依托学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ECSS工程化学模拟系统”,与万华集团联合攻克“MDI制造核心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使我国变成全球上第四个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有关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一等奖(2007),奠定了我国MDI技术与产量的国际领头羊。2019年,青岛科技大学与万华集团签署7000万元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并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为万华集团提供持续技术服务。再如2018年,青岛科技大学科研团队的“酮肟法盐酸羟胺全水相合成工艺”突破传统工艺瓶颈,独家转让给潍坊新绿化工有限公司获转让经费2.2亿元。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教授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工业连续化废塑料低温裂解油化成套技术及装备技术”项目在2011年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通过成果转化成功实现产业化,销售到中国(山东、浙江)、德国、美国、波兰、爱沙尼亚、澳大利亚、巴西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生产销售80余台(套),直接经济效益超12亿元。
成果转化运行模式三为: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青岛科技大学通过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建设研发技术中心,实现从技术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解决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学校先后建立了12个校企研发中心,比如,在橡胶领域,学校与京博集团共建青岛研发中心,合力攻关异戊橡胶的合成领域,重点解决该领域“卡脖子”技术,成为中国橡胶合成产业的引领者。
成果转化运行模式四为:多方共建创新创业共同体模式。青岛科技大学获批2个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2019年山东省聚合物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建设,主要服务于黄河三角洲的京博石化集团,共同体15万吨/年溴化丁基橡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最高技术水平,投产后,京博石化集团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45%,将为全球轮胎行业提供更优质、更便利的产品和服务。2020年1月,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建设,该共同体坐落在黄河三角洲黄河入海口东营市,青岛科技大学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三元乙丙橡。此外,学校还设立东营、日照等6个驻外研究院。
成果转化运行模式五为:校地共建产业聚集区。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市科技局、工信局等5家单位共建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构筑拔尖人才教育培训高地、技术创新转化高地,为青岛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赋能。青岛科技大学与淄博市人民政府共建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规划占地500亩,建筑总面积24万平方米,实施“交钥匙”工程,打造教科产融合基地样板。仿照硅谷模式,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市北区在学校周边共建以青岛科技大学为核心的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推动产教融合。
青岛科技大学是山东省首家“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2020年,青岛科技大学获批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获批的3所非部属高校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入选高校。在2020年和2021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中,青岛科技大学分别以244件和366件专利转让数蝉联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学校先后与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了包括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等,打造了“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高度融合的化工橡胶行业生态圈。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诚邀合作伙伴。
《2021年山东省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发布 山东消除网络漏洞隐患风险1131处
滨州市人民检察院李丹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真正、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启动仪式现场进行了“2022年数字强省宣传月方案”、 “爱山东3.0版本”“无证明之省建设典型应用场景” “数字化的经济‘百城牵手万项’活动”...[详细]
走在前 开新局丨让记者赞不绝口还要打包带走 谁能拒绝一份“鲜掉眉毛”的海沙子面呢?
7月底前发放到位!2022年山东继续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将惠及全省788万退休人员
2022年7月21日0时至24时山东省无新增本土确定诊出的病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2022年7月18日0时至24时山东省无新增本土确定诊出的病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的人2例
临沂、日照局地降大暴雨!山东南部出现大到暴雨 22日夜间起将再迎明显降雨
青企峰会2022成果丰硕:招引投资山东优质项目157个 涵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
在山东、河北考察水利工作并出席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协调小组第四次会议
济宁出现特大暴雨!山东这5市已降下大暴雨 今天青岛等7市局部仍有大暴雨